在电影《小小的我》中,脑瘫群体被推入了大众视野,引发了社会对脑瘫患儿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昆明康瑞医院专家郑琳主任,作为云南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发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对脑瘫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指出,关于脑瘫存在许多误区,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郑琳专家的步伐,一起走出脑瘫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脑瘫患儿一定智力低下
郑琳强调,脑瘫,即脑性瘫痪,主要影响的是个体的运动和姿势发育,而非认知能力。许多人错误地将脑瘫与智力障碍等同起来,然而实际上,只有约25%的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许多脑瘫患儿的智力完全正常,能够正常交流和沟通,甚至有些脑瘫患儿的智商高于普通人。
误区二:脑瘫是遗传性疾病
针对脑瘫的遗传性,郑琳指出,科学研究并没有证实脑瘫具有遗传性。脑瘫可能由早产、难产、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多种因素引起,而非遗传。当然,有些遗传疾病是导致脑瘫的高危因素,但脑瘫本身并不是遗传病。
误区三:脑瘫无法治疗
郑琳表示,虽然脑瘫患者的某些运动功能障碍可能是永久性的,但通过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认知能力。早期干预和持续治疗对于脑瘫患者至关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脑瘫目前尚无法完全治愈。
误区四:脑瘫高危儿一定会发展成脑瘫
对于脑瘫高危儿,郑琳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指出,并非所有的脑瘫高危儿都会发展成脑瘫。脑瘫高危儿是指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如早产、缺氧等)存在较高风险发展成脑瘫的儿童。然而,通过早期干预和适当的康复措施,许多脑瘫高危儿可以避免发展成脑瘫或者减轻症状。
误区五:脑瘫的康复只在医院进行
郑琳强调,家庭康复训练在脑瘫患儿的康复过程中同样重要。部分家长认为康复训练只在医院完成即可,然而,家庭是患儿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也应掌握一些康复知识和训练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治疗师一起纠正孩子的异常姿势。这对巩固医疗康复的效果和促进孩子的运动、智力发育等是十分必要的。
误区六:脑瘫患者无法进行社交活动
郑琳指出,脑瘫患者同样需要与他人交流,建立友谊,并寻求心理支持。这些社交和心理支持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在《小小的我》中,刘春和尽管身体受限,却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这正是脑瘫患者积极融入社会、追求幸福的真实写照。
总之,作为一位资深的康复科专家和儿童脑瘫康复领域的权威人士,郑琳呼吁社会各界应更加关注脑瘫群体,了解脑瘫的真实情况,走出误区,为脑瘫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康复服务。同时,郑琳也提醒广大家长,面对脑瘫患儿,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求专业的康复帮助,共同为患儿的成长和未来努力。
热点问题:本月脑瘫患者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