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婴幼儿的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反应都是成长的印记。然而,当这些正常的发育轨迹被打断,特别是面对脑瘫这一挑战时,家长的敏锐观察和及时行动变得尤为重要。昆明康瑞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副教授郑琳,作为云南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发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为我们揭示了脑瘫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性。
一、脑瘫早期症状:家长需警惕的七大信号
郑琳教授指出,脑瘫的早期症状虽不明显,但家长可通过以下七大信号进行初步判断:
1.运动障碍:新生儿期仰卧位时双下肢过度伸直,活动减少;3-4个月无法将双手举到眼前;7-8个月不会坐;8个月后不会爬;1岁时用手不分左右。身体发软或发硬,肌张力亢进。
2.姿势异常:俯卧位时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甚至角弓反张。固定姿势如角弓反张、蛙位等。
3.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如吸吮、觅食反射减弱或消失;保护性反射如拥抱、颈肢反射异常。
4.智力障碍:反应迟钝,对声音、体位变化敏感,入睡困难或反应迟钝。
5.视觉和听觉障碍:斜视、弱视、视野缺损及听力障碍。
6.癫痫发作: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需尽早诊断。
7.头围异常:头围过大或过小,与脑损伤相关。
二、早期干预:抓住脑发育黄金期
郑琳教授强调,早期干预是脑瘫患儿康复的关键。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综合康复治疗活动,可以抓住脑发育及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减轻或修复脑组织病变,阻断神经细胞凋亡。
1.促进脑细胞发育:婴幼儿期大脑发育迅速,早期干预可促进脑细胞存活率和功能提高。
2.发展正常姿势反射:通过运动发育疗法,如Bobath法、Vojta诱导疗法,促进正常运动功能形成。
3.预防继发性损害: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肢体变形等继发性损害,提高生活质量。
4.提高认知能力和智力:通过感知觉训练、语言发育训练等早期教育干预,促进患儿智力发展。
5.促进社会融入:实现功能独立,帮助患儿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早期干预方法:多管齐下,因人而异
郑琳教授介绍,早期干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早期教育、运动发育、物理治疗、中医推拿、音乐疗法及中药浴式水疗等。具体方法应根据患儿年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药物治疗:改善脑微循环,营养脑细胞,促进神经细胞再生与修复。
早期教育:分阶段进行个别化教育训练,符合婴幼儿发育规律。
运动发育:以粗大运动及运动功能训练为主,针对脑瘫遗留的各种运动障碍及异常姿势进行训练。
面对脑瘫这一挑战,家长的及时发现与医院的科学干预是患儿康复之路上的两盏明灯。昆明康瑞医院郑琳教授呼吁广大家长,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携手专业医疗团队,共同为脑瘫患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热点问题:本月脑瘫患者关注的问题.